我要「磨包」-成功為磨包而磨包
首頁 > 趣味專題 >我要「磨包」-成功為磨包而磨包
我要「磨包」-成功為磨包而磨包
  • 撰文:Adam
  • 鳴謝:創域電單車行
  • 上載日期:2013-01-07
knee


經過苦練後,終於嘗到「磨包」的滋味,那種feeling產生的化學作用尤如初吻,一試難忘,讓人有飄飄然的感覺。

實不相瞞,首次學習賽車的過程並不好受,以為一心一意去「玩車」,最後卻被戰車玩番轉頭,所以趁採訪Track Day期間,再次向創域的劉新源借來Honda CBR400RR練習「磨包」。出車前更不斷回顧第一次上賽道的資料,抱括翻看照片上的騎姿,還有再次向劉新源請教「磨包」的秘訣。

在實習過程中,我明白街道與賽道駕駛方法完全不同,還有要做到放鬆並不容易,只有不斷練習及嘗試,才能夠從錯誤中學習及領悟別人的教導,這是不變的定律,否則紙上談兵是無補於事。而Track Day好處是時間充裕,讓編者可不斷摸索高深莫測的賽道駕駛技巧。

knee
●首次上賽道的騎姿非常生硬。

knee ●第二次的學習,座姿有明顯改善,至少敢於搬動「屁股」。

knee down
●車手在賽道上即使高速入彎,也不會刻意磨包,否則弄巧反絕,因為持久的磨察可影響車速。

開始「磨包」-失敗收場
當日的Track Day在早上11時展開,氣溫大約二十度,雖然天氣並不寒冷,正常情況下,兩至三圈可讓輪胎進入工作溫度,但為安全及舒緩緊張心情,完成六圈後才開始進一步提升車速,但所謂「車速提升」,在每條直路上均遭到其他車手狠狠炮轟。

如是者完成一個又一個圈後,駕駛技術停滯不前,還有全身依舊硬得像石頭,雙手時刻與軑把搏鬥,大腿與油缸死不分開,即使轉彎時,成功將半個「屁股」搬出座位外,手臂亦已將車身壓低,但磨擦的位置並非膝蓋上的「波籮包」,而是皮靴。不是說笑,皮靴腳尖位置被磨蝕不少。

畢竟只有一次上賽道的經驗,是難以改變日常駕車方法,雖然偶然成功「呼」油,讓車輛順利過彎,但偶然猶豫不決的動作,轉數急劇變化後Engine Brake使車身劇烈搖晃,並出現水上漂向前衝的感覺。雖說可藉著進檔輔助穩定車身,但此時此刻思緒紊亂,唯一可做是握緊軑把,身體放鬆及保持車身平衡。

自覺進展有限,是時候停下來重新思考剛才的錯處,並且趁午餐時間再向劉新源請教。他叮囑編者這不是比賽,並吩咐嘗試提早剎車減速,然後才進行退檔步驟,把腳尖踏在腳踏上,而非波棍上,慢慢搬身壓下車輛過彎,好處是預留更充足時間思索每個動作。

午餐後,Track Day正式展開,我的首要任務是提早剎車。老實說,多年採訪珠海比賽時,聽得最多的是高手們在大直路尾高速剎車時超順暢及緊密引擎降檔聲,受到他們高速入彎「磨包」的英姿影響,一直認為在極限邊緣剎車才是高手的表現,這是讓我不甘心提早剎車的原因之一。

幸好得到劉新源指點,再經過十數圈練習後,成功領悟提早剎車的好處。從T14出彎後(賽道上最後彎道),由3檔漸進地轉至6檔後,已駛至接近200碼牌,這也成為我的減速標記。由於還未完全掌握準確的「呼」油節奏,少不免受到強勁的Engine Brake影響,但當「感覺」到減至適當車速及轉數後,慢慢地由6檔退回3檔。

knee

雖然減速後車速較慢,並且距離入彎點仍有一段路程,但有足夠時間讓我「慢動作」搬身。當腳尖踏上腳踏後,大腿稍稍一撐把半個「屁股」往外搬,進彎時,我並沒有利用臂力拉下車輛,而是讓傾則的身體壓車過彎,然後放膽把大腿往外伸。成功過彎後,我終於明白腳尖踏著腳踏的作用,因為只有這樣才不會讓皮靴與地面磨擦,並且更輕鬆地做到搬身(指屁股)的動作。

直至現時為止,轉檔動作雖然仍維持「慢動作」,優點是可以循序漸進完成每個動作,並且增加入彎的穩定性。經過重複又重複的練習後,大致掌握了流暢的過彎節奏,自信心也增加不少,並感覺到有能加駕馭這台400cc的戰車,之前只敢慢慢扭動油門加速的歷史過去了,現在每次升檔後自然地大力向油門「挫」,毫無保留地大開油門加速。

雖然「磨包」的慾火不斷升溫,但受制於心理壓力影響,過彎時未能完全大膽地把大腿往外伸。因為「磨包」是需要膽量,如何克服「滑胎」的恐懼是非常關鍵。

老實說,確實的彎道不太清楚,無意中完成「磨包」創舉時,「波籮包」與地面磨擦引起的震動讓我心中一涼,最初以為是跌車的徵兆,下意識即時將膝蓋縮起,直至駛出彎道後便沾沾自喜,這一磨,真是永世難忘!

成功自然心雄,下一步當然是挑戰每個彎道「磨包」,但事實上,只要掌握到搬身的秘訣,先不管姿勢好看與否,「磨包」並非想像中難,關鍵是你對車輛及輪胎的性能有沒有信心及有沒有充足練習時間。

為磨包而磨包
成功「磨包」後確實有點飄飄然,以為自己的駕駛技術突飛猛進,心裡還暗嘲比自己慢的騎士。但當冷靜下來後,突然想起劉新源曾說過不要為磨包而磨包,當時覺得太深奧了,直至現在才明白這話的道理。

要知道車手在賽道高速磨包的作用是有更佳重心轉移及探索輪胎傾則的極限等等,可是編者既不高速,又沒有足夠技術感受傾角極限,不像其他車手「衝」入彎道,而是慢慢「流」進彎裡,然後夾硬磨包,說難聽點純為攪好形象工程。
 
總結
不少無須磨包的騎士也比編者磨包入彎有更快彎速,這一改我對「磨包」等於高車速的誤解,雖然如此,但卻讓我領略「嘆彎」的滋味。還有一直以為「磨包」是玩電單車至高境界,但成功磨包後卻不禁問自己為甚麼要磨?相反,如果讓我從頭學起,絕對不會急於「磨包」,反而會花更多時間掌握基本駕駛技術,例如順滑降檔、剎車技巧、檔位使用及入彎線位等等。

knee
●成功磨包後嘗試600cc,但馬力輸出遠超個人能力,最後因為「心雄」挑戰同場駕駛1公升的車手而發生Highside,幸好只受輕傷。

 

 完-按這裡返回主頁

 

 
 
 
 

會員感想分享

奋斗的华子 2013-01-11 06:46:59
真是好文章,Adam加油!祝早日康复。
管理員:
謝謝,华子 ,其實早已康復了~
總計 1 個記錄,共 1 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E-mail: 用戶名: 匿名用戶
感想內容:
評論等級:
驗 證 碼: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