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nese D-Air高科技氣囊皮衣
首頁 > 最新産品 >Dainese D-Air高科技氣囊皮衣
Dainese D-Air高科技氣囊皮衣
  • 撰文:Adam
  • 產品提供:Dainese HK
  • 攝影:Adam/Hong
  • 上載日期:2012-03-19

 萬一發生意外後,需要更換皮衣內的氣樽,並且需要專業人員更換,而代理即將派員到意大利接受訓練。

 

兩大電單車皮衣巨頭Dainese及Alpinestar先後推出裝有氣囊保護的皮衣,它們毫無疑問可以在騎士翻車後將創傷減至最低,可是由於產品面世不久,因此售價難以調低,但願它們能夠像當年薄屏的LCD電視機普及後,售價可以下調,這才是騎士之福。

 

 

多年前,編者在生日時獲朋友曾送電單車氣囊風褸,每次出車前必須將繩索扣至軑把上,萬一發生人車分離,繩索拉破手指大的CO2氣樽,迅間為氣囊充氣。那麼發生Lowside,車輛與騎士翻車後滑行,人車沒有分離怎辦呢?氣囊當然無法為閣下提供保護。幸好,編者從沒有使用的機會。

 

雖然這種「機械式」氣囊風褸價格廉宜(沒記錯1000港元以下),但使用麻煩,因此無法流行起來。

 
代理借來羅絲紀念去年在馬拉站喪生的好友-西蒙先尼頭盔,但此版本不會推出市場發售獲利,屬非賣品。

 

 
  
一份錢一份貨的硬道理-Dainese D-air賽車皮衣
編者深信一份錢一份貨的硬道理,Dainese除了有名牌效應外,高質柔軟的皮革是賣點之一,至於今次新鮮抵港的D-Air氣囊皮衣,據廠方講早在1995年開始展開研究,由於無法克服多項技術困難,因此計劃一拖再拖。
 
除了要解決像「繩索」啟動,使用無線啟動,還有氣囊體積及如何讓皮衣分辦戰車在正常傾則入彎還是即將發生翻車,要在迅間決定是否啟動氣囊成為廠方最大技術障礙。直至廠方聯同各地精英,包括賽車迷熟識的德國2D賽車數據收集專家等,花了接近10年研發時間才將問題迎刃而解。
 
為了証實產品的效用,賽道毫無疑問成為最佳測試場。2007年,首批試用Motogp 125及250車手包括Michael Ranseder及已故的西蒙先尼(Marco SIMONCELLI),從廠方片段看到,在他們發生Lowside後上身著地前,氣袋迅即啟動,為肩膀、頸及鎖骨提供保護。
 
香港代理負責人Gordon親自示範
 
Dainese D-air發展史

  2000年-來自汽車氣囊保護的概念,Dainese在1995年著手研究相關竹的科技,2000年廠方測試第一代外置式氣囊保護,由於技術上存有障礙,例如無法分辦Lowside及Highside,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

 

 

2006年-經過不斷改良後,廠方在2006年找來專業電單車特技人測試新一代氣囊反應,從影片看到發生Lowside時,騎士上身著地前氣囊即時充氣,為騎士提供保護。

  

2007年-在Motogp 125及250正式進行測試,車手包括已故的西蒙先尼。(下圖)氣囊膨脹後車手可輕易脫下,但不能再次使用。

 

2009年-廠方在技術上取得突破,成功將整套D-air整合,重量只有650g,而氣囊亦由外置式進化至內置式。 

 

 2009年-羅倫素是首個使用D-air皮衣的Motogp車手。

同街版D-air賽車皮衣一樣擁有USB插頭,方便充電及將資料傳至電腦內。下圖是氣囊,而黑色小盒是GPS全球定位接收器。

 

貴為Dainese老闆之一的羅絲,2009年開始使用D-air皮衣。羅絲的皮衣上縫有D-air的字樣。

 

2011年-D-air賽車皮衣正式面世


 

Dainese D-air賽車皮衣結構圖

 

高科技偵測Lowside及Highside的儀器

至於皮衣是如何正確判斷啟動氣囊打開?其實皮衣背部的駝峰內藏大量精密電子儀器,包括類似電單車的ECU(行車電腦)、2Gbyte記憶體(可想而知儲存大量數據)、3個加速計感應器(Accelerometer)、2個陀螺儀(Gyroscop)、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及鋰電池。

 

如果讀者有收看本誌製作的Traction Control(街道/賽道循跡系統),對以上電子零件不會陌生。簡單來說,廠方將多年研發的數據儲存在駝峰內的電腦,包括正常行車的車輛動態數據及異常翻車數據。然後透過加速計感應器(Accelerometer)及陀螺儀(Gyroscop)收集車手及戰車動態數據,當電腦偵測到異常數據後,例如車手入彎時前輪打滑導到Lowside,又或者騎士被戰車拋上半空(Highside),便會即時啟動氣囊提供保護。

 

但由於廠方認為在賽道上,50km/h以下對車手威脅有限,因此氣囊不會啟動。至於電腦憑甚麼數據運作,這當然是商業秘密!

 
高科技電子零件儲存在背部的駝峰,肩膀上是可開合的通口欄柵。 
 

皮衣背部的駝峰,內藏D-air賽車電子儀器,包括加速計感應器(Accelerometer)、陀螺儀(Gyroscop)、記憶體及GPS全球定位系統等等。然後結合多年研發所得的數據,再利用高科技零件判斷時否正常行車或出現Highside/Lowside,然後打開氣囊。

 

 

WSBK英國車手夏士林也是使用D-air車手之一,當皮衣內的電腦感應到異常動態後便即時為氣囊充氣。

  

氣囊啟動時間

編者強調氣囊以迅速時間啟動,而廠方也提供了實際參考數據,當意外發生時,氣囊以少於15毫秒啟動,並以30毫秒進行膨脹,而全開過程只需80毫秒內,廠方更強調D-air保護比傳統保護裝備減少85%撞擊力。電腦更懂得根據需要延長膨脹時間,避免車手高速翻車後失去保護性。

 

而廠方採用名為"Cold technology"(冷凍科技)高壓縮氣囊膨脹技術,內藏一支儲存4L高壓縮氣樽,該項來自私家車氣袋的科技,據講膨脹速度比CO2快4-10倍時間,並且不會傷害車手。

 

氣囊啟動時間參考圖

 

D-Air Racing皮衣三大保護區

編者也曾在珠海賽道發生Highside,雖然頭部先登陸跑道上,或許車速不算高,幸運地沒有骨折,但腰間卻有接近手掌大磨損傷口。因此不難發現,大部份車手發生意外後,最常見創傷是頸骨移位、肩膀脫臼及鎖骨骨折等。

 

因此D-air氣囊膨脹位置主要為車手的頸骨、肩頸及鎖骨提供像避震的保護,不但可以降低騎士在高速翻滾時因猛烈搖況造成的扭傷,甚至避免頭盔撞碎鎖骨的危機。這是針對賽道的設計,因此與D-Air街道版的保護範圍有明顯的分別。 

 

1.肩膀 2.頸 3.銷骨

 

拍攝當日,代理提供的模型可清楚看到D-air賽車版氣囊保護的範圍。

 

 

與2D合作開發的遙測功能

對賽車有一定認識的朋友,2D絕對不會陌生,這家為賽車及各種運動推出大量專門收集數據儀器的專家,包括掣動感應器、避震感應器、陀螺儀、速度計及調校電腦程式等,均廣受兩輪及四輪車隊歡迎。而收集回來的數據,經過專人分析後,有效協助車隊改善車輛性能及了解車手駕駛技術。

 

至於甚麼是遙測功能(Telemetry)?例如看現場直播Motogp時,經常出現車手主觀鏡頭,畫面內更有轉數、檔位及車速等資訊,這是遙測一部份。而所屬車隊除了透過GPS(全球定位)能夠觀察戰車所有數據外,更可以即時改變行車電腦程式。

 

至於與2D合作的Dainese D-Air賽車皮衣,由於內置GPS接收器、加速感應器及陀螺儀等,只要連接GPS後,卻可以將車速、圈速、行車線位、剎車點意外位置等儲存在系統內。然後利用USB將資料下載至電腦(皮衣內置USB插頭),然後登入Goggle Map(例如以珠海賽道為例),資訊便可以一目了然。

  

 

手臂上的LED燈-顯示GPS是否正常運作及儲電量

充一次電,可使用8小時。還有超過50km/h車速後,LED燈便停止閃動,避免影響其他車手視線。

 

綠色代表正常運作,藍燈表示GPS已連接。

 

扣上索鈕後,D-air便會啟動,解開便會停止運作。

 

扣上開關鈕後,不同的閃動頻率代表儲電量。

 

 

街版D-air 保護裝置-為騎士提供更廣泛保護範圍

由於賽道與街道駛駕環境截然不同,甚至出現撞牆、撞樹或與其他車輛發生碰撞,因此街道版的D-air系統更複雜。衣服內氣囊除了有更廣泛保護範圍外,並且需要在前叉管及座椅下裝置加速感應器(Accelerometers),還需要在軑把上加裝電子裝置,目的與衣服內D-air進行無線連接,提升更準確氣囊膨脹的時間。

 

 

 

D-air街道版必須在前叉管上安裝感應器,意味著每套裝備只能對應一台機車。

 

安裝在軑把上的電子控制裝置

 

街道版提供更廣泛的保護

 

街道版的膨脹裝置系統置於腰間

藏於D-air街道版腰間的電子裝置及高壓縮氣樽。

 

街道版風褸在左鎖骨位置上繡有D- air大logo

 

外型跟一般保護風褸沒有太大分別

 

 
 
 
 


 

會員感想分享

racingboy 2012-04-19 09:20:14
好詳細的解說
匿名用戶 2012-04-19 09:18:29
VERY DETAIL REPORT
匿名用戶 2012-03-22 01:15:11
很专业!!!
奋斗的华子 2012-03-21 07:24:37
赞!好文章!
總計 4 個記錄,共 1 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末頁
E-mail: 用戶名: 匿名用戶
感想內容:
評論等級:
驗 證 碼: 验证码